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资料图)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幸福感理应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
但 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让家长的注意力有所转移 ,过分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与社会适应,对孩子当下的幸福感有所忽视。
与此同时,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部分初中生追求虚假的快乐,沉浸在纷繁杂乱的网络世界以逃避现实的学习与生活。
也有部分初中生在面对学习生活的种种压力时不堪重负, 选择封闭自我最终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由于看到 很多孩子因为幸福感的缺失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所以决定将本次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上。
受到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重视家庭。
在古代,一个宗族的人往往会共同修建一个祠堂;到近现代社会,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导致家庭的规模逐渐变小,家庭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逐渐削弱。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往心理学对家庭影响个体的研究大多关注诸如 父母教养、家庭功能、家庭成员关系 等方面。
而对于家庭中都存在的一个有意义的形式或经验—— 家庭仪式 却鲜有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家庭仪式的关注最初是从一些特殊家庭开始的, 如在那些有哮喘、癌症患儿等高压或关系破裂的家庭。
研究者们 想要了解家庭仪式是如何帮助家庭成员更有效地克服困难的 。但家庭仪式在普通家庭中的作用和影响较少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追求效率的社会风气催生了快餐式的娱乐消费模式,仪式因为其占用更多时间而越来越被忽视, 但伴随仪式的简化或缺失,人们似乎觉得生活的意义感也减少了。
家庭仪式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可能更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仪式暗示着生活是井然有序的,家人之间是关照守护的,这些可能会促进青少年的幸福感。
同时, 家庭仪式还会为家人间的互动沟通提供固定的平台或空间 ,让他们在一种更稳定和放松的状态下开展对话和交流,而后者可能进一步增进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综上, 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家庭仪式、亲子沟通和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考察家庭仪式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为家庭环境创设及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以期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一、亲子沟通的相关研究
影响亲子的沟通的因素包含方方面面。
从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型, 再到 家庭因素如家庭环境、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亲子沟通的方式、内容还有效果。
个体因素
李瑾等人发现 不同年龄的初中生在与父母沟通时的主动性,沟通时间和频率以及沟通的意愿都有所不同。
在此基础之上, 很多研究都共同表明亲子沟通不仅仅受到孩子年龄的影响,还会受到父母年龄的影响。
那么亲子沟通是否有性别差异?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表明, 女孩更喜欢表达情绪和情感,而且喜欢谈论较为广泛的话题。
但 她们在性别角色、性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更喜欢与母亲交谈。
也有研究表明, 与女生相比,男生与父母的沟通满意程度更高。 王丽娟等人发现在青少年的性别差异对亲子沟通没有显著的影响。
刘春晖等人的研究发现, 母亲男孩偏好程度越高的家庭母女间亲子沟通频率越少,沟通质量越低;等母亲男孩偏好程度并不能正向预测母子沟通。
综上,关于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
一项国外的追踪研究发现, 当家庭环境是温暖、包容且可提供支持时,亲子沟通的开放程度较高,存在的问题较少。
反之当家庭环境变得专制且充满敌意时,子女与父母更容易采用回避冲突的方式代替真诚的沟通与交流。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 当孩子数量增多时,亲子沟通的质量就会变差。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来看, 单一的家庭结构即核心家庭相较于其他家庭结构类型来说,在亲子沟通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
谢琴红等人在对留守的初中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 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会影响该群体亲子沟通的质量。
父母的教养方式偏向专制命令、否定打击、严苛惩罚 时, 孩子往往会胆小、不自信,对父母要么言听计从,要么极度叛逆。
反之,若父母的教养方式偏向民主、包容、开放,父母就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理解与支持,亲子沟通就会出现较少的问题。
若 父母有较好的倾听能力,那么亲子的沟通的质量也会越高。
沟通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彼此的内心,亲子沟通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学者对亲子沟通这个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多项研究结果都共同表明, 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适应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对父母以及子女双方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青少年的抑郁,社交焦虑以及问题行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孔金旺等人研究发现, 亲子沟通水平较高的初中生往往更不容易出现恐怖行为冲动倾向、学习和社交焦虑、孤独和抑郁等一系列问题。
徐杰等人发现 通过改善亲子关系,提高亲子沟通水平,有助于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叶青青等人也发现了 亲子沟通的开放程度越高,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
此外,亲子沟通与初中生吸烟的行为关系密切。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也密切相关。
二、亲子沟通在家庭仪式、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 家庭仪式、父子沟通、母子沟通和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 家庭仪式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的中介效应检验显著。
首先, 在仪式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会认为“在一起做事”很重要 ,他们一起吃晚饭、过周末、庆祝对家人来说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商量外出或度假计划等。
在这样的家庭中,亲子之间更具有沟通的意识和相关经验 。仪式一启动,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自然就增加了。
其次, 家庭仪式本身一方面为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定期的、稳定的机会。
另一方面 也为这种交流互动创设了较为放松、融洽的氛围,从而可能使亲子沟通的进行更为充分并富有效率。
另外,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虽然表面上往往不再依附父母,而是把同龄人作为陪伴互助的对象。
但其内心仍非常渴望拥有与父母家人的亲密关系 ,借助家庭仪式带来的日常生活经验分享和交流能够为他们提供与家人亲密相处的体验,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
进一步分析, 处于自我同一性探索初始阶段的初中生往往会遇到来自自我、学业、交友等方面的困惑或挑战。
每天或定期的亲子沟通一方面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 降低他们的焦虑等负面情绪感受。
另一方面,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传递的生活智慧也可能鼓励或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 都有助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研究结果发现,母子沟通和父子沟通在家庭仪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即 家庭仪式可以通过母子沟通促进父子沟通,进而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
Hilal发现在土耳其的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中, 母亲通常在父子沟通中扮演中介角色,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信息往往是通过母亲传递的。
这可能是因为 在生活中母亲更多承担着孩子的照顾者和关心者的角色,她们往往是亲子沟通的发起者和推进者。
母子沟通的开启和进行可能会唤起父亲的加入并促使父亲留在沟通情境中。
而且, 作为女性,母亲对孩子更敏感,更愿意在孩子身上投注更多时间和精力 ,相关研究发现,母子沟通的质量比父子沟通质量更高,她们在沟通中的地位也高于父亲。
这可能 为父子沟通提供了榜样和示范,带动了父子沟通的进展。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展望
研究的样本取样 受到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仅在烟台地区进行取样,没有在更大范围对中学生群体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使得样本量不够全面,且样本容量较小。
由于大部分初中生 以走读为主 ,很难搜集到寄宿制学生的数据,造成人口变量学上在本样本中分布不均衡。
今后的研究 应尽可能更加广泛的取样,提高研究的适用性及生态效度 。
一定程度上难以直观全面地了解被试真实的想法。
特别是 类似于家庭仪式这种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一些话题以及问卷的特殊计分规则 ,学生会很容易因为不理解题项设置而使数据受到影响。
在将来的研究中, 可以使用情景实验、访谈法、个案分析等方法,丰富研究的结果。
将来 可以在家庭仪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开展追踪与纵向研究 ,进一步探讨家庭仪式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增加结论的说服力。
另外,研究 主要探讨家庭环境中的仪式对青少年的影响 ,但仪式活动不只存在于家庭之中,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将其融入更大的环境系统。
此外,未来研究 可以从家庭仪式其他的积极影响出发 ,全面展示家庭仪式对青少年重要作用。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亲子沟通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初中生的家庭仪式、亲子沟通和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存在差异 :
初一学生的家庭仪式、亲子沟通和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初四学生; 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家庭仪式和父子沟通上男生要显著高于女生。
相关分析显示, 初中生家庭仪式、亲子沟通和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家庭仪式通过四条路径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
第一条途径: 家庭仪式作用于主观幸福感;
第二条路径: 家庭仪式通过母子沟通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第三条路径: 家庭仪式通过父子沟通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第四条路径:家庭仪式通过母子沟通、父子沟通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即 家庭仪式可以通过母子沟通影响父子沟通,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了三线城市的初中生家庭仪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庭仪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实证支持。
基于此,我们对家庭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丰富家庭教育活动,为初中生创设家庭仪式的互动情境
部分中国父母欠缺积极有效的管教方式 ,相信老一辈所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采用体罚、责骂等容易激起矛盾的教育方式。
但实则与当代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家长们要通过参与家长学校,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不仅仅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负责,更要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
当今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也是多元化人才, 家长们千万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应该 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的天赋特长是当代家长的必修课。
除此之外, 子女的品德教育也不容忽视 ,当代很多顶尖高校的大学生都被培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少利他主义精神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家庭仪式则为某些教育活动创设了情境, 在重要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聚会、成人礼、毕业典礼等情境中。
父母可以通过塑造特定的家庭气氛,在举行仪式活动中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但 尽量选择父母与子女共同认可的家庭仪式,否则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让初中生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认同,潜移默化地受到仪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包括降低焦虑、抑郁等风险。
通过减少消极情绪和孤独感,增加初中生对生活的满意度 ,提高初中生的抗压能力,帮助青少年建构家庭成员的身份并实现其自我认同,抵御冲突带来的危害。
开展有效的亲子交流,通过母子沟通带动父子沟通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当代社会男女各有分工,但中国自古就有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老辈人认为抚养孩子就是女性的责任与义务。
虽然这个观念在逐渐淡化, 但很多家庭依然是“丧偶式”育儿。
父亲只负责经济方面,对于子女则疏于管教与沟通 。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为良好的亲子沟通也需要父亲的参与。
研究发现, 家庭仪式通过母子沟通影响父子沟通,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
由此可见,子女更愿意先与母亲进行沟通或是母亲更愿意主动与子女进行沟通。
但父亲是孩子成长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为父亲特有的偏向理性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塑造孩子的逻辑思维。
所以初中生不仅应从母亲那里获得良好的依恋关系,较多的情感理解与支持, 他们更需要从父亲那里获得理性的建议、包容开放的心态、以及责任感与勇气。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西方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